黃庭禪

觸碰七八識
黃庭禪創辦人 張慶祥 2009寫於新店中嶺山禪院

這個字沒有幾撇,但是想要把它解釋清楚,卻得大費周章。佛家用八個方向來解釋這個字,稱為「八識」。
八識的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眼睛能分辨顏色光線,稱為眼識;耳朵能夠分辨聲音的高低大小,稱為耳識;舌頭能夠分辨酸甜苦辣,稱為舌識;身體能知痛知癢,稱為身識;以上這五者都是心的覺知作用,覺知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而第六意識指的是腦袋中的思考,它能夠計劃,能夠想像,這也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

另外心的作用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具有豐富的情感。主發情感的部份叫末那識,一般人稱為「內心」。末那翻譯成中文也叫「意」,因此稱為第七意識。而第七意識與第六意識有何分別,後文再來說明。

最後,第八識是心的根本識,它是一種清靜的真覺,又稱種子識、阿賴耶識、潛意識、含藏識、亦名法身。前七識皆由此根本識轉變而生起作用,換言之,若無第八識,則無前七識之作用了。

現在我要說明八識在身上的位置。為什麼要指出八識的位置呢?這很重要的,因為若是你指不出八識的位置,你將找不到你的「內心」在哪兒,那麼「直指人心」的學問便指不出位置來實踐它了。

一般人都知道,八識中的前六識都是可以摸得到位置的。眼識的功能就發生在眼睛的部位、耳識的功能就發生在耳朵的部位、鼻識的功能發生在鼻子的位置、舌識的功能發生在舌頭的位置、身識的功能發生在全身肌膚的位置、意識發生在腦袋的位置,以上這六項心識的作用,都有確切位置可以捉摸的。

你何以知道前六識是在以上我所說的這些位置上發生呢?因為它是與生俱來的感覺,你只要在自己身上去感覺,便能明瞭的。好比為什麼你知道第六意識是發生在腦袋裡面呢?因為當你想一件事情想不出來的時候,想得頭都痛了,你感覺哪裡在吃力?用手去摸摸那個不舒服的地方,你就會觸摸到腦袋瓜的位置了。

我想前六識在你的身上具有確切的不同位置,只要願意去感覺的人,都不會有什疑問的。那麼心的八識作用既然前六識已經在你身上有確切的位置,那麼第七及第八識應不應該在你的身上也有個確切的位置呢?應該有吧!

因為八識是一體的心識作用,因此八識必然都在你身上。既然大家都對於「前六識在身中都有一個明確的發生位置」沒有異議,那麼第七、第八識在你的身中也有一個明確的位置,應該是很正常的事吧!因此現在如果有一個人提倡說:「與前六識不可分割的第七、第八識,在身中也有一個明確的位置可以讓你去感覺。」我想這應該不是什麼離經叛道,或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吧!

然而雖然八識這個學問每天有無數的法師都在說,前六識也都摸得到位置,但第七識、第八識就是沒有人指得出在身中的什麼位置。既然指不出位置,聽的人也就無從觀照檢驗起,說得再多也等於是白說了。

現在我要引領你試著用手去摸摸末那識!首先我們要瞭解「末那識」是什麼?末那識是你的「內心」!而內心的主要功能是表達你的情緒、感情,內心的情感才是代表著你內心真正的意思,因此末那識也稱為「意」。只是這個「意」與第六意識的「意」有所不同,一個是腦袋的理智,一個是情感的所屬,也就是內心真正的聲音。

那麼「內心」的位置在哪兒呢?當一個人說「摸摸你的內心」時,大家會摸哪裡呢?感覺一下,當你有任何情緒的時候,感動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不安的時候、戀愛的時候…你會往哪裡去觸摸那個久久不能自已的感覺呢?你會發現,每個人總是往胸口的正中央摸去!因為每當你有情緒發生時,總是從那兒所發生悸動的,這一點只要仔細的覺察自己一陣子,便能明白的。

也就是說你那內心的忐忑不安,你那內心真正的渴望、真正的聲音,總是從「黃庭」的一點點氣血動盪中所發出來的。因此末那識在哪兒呢?答案就在胸口的正中,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黃庭」一竅之中。現在我就依照佛經的定義,來解釋第七識「末那識」:

經文:「唯識論所說的第七識,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分別好惡)之義。然而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第六識)為依此末那之意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識也。末那識以第八識為所依,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法二執之根本(我執與法執的所在),是持業識也(一切無明、造業的所在)。」

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就叫做「意」,那麼第六意識不也是「意」嗎?為什麼有兩個意呢?因為這兩者都會發出意思,只不過一個是腦中理智的意思,而一個是內心真正的意思。好比想事情的時候腦中有個意思,而有情緒的時候內心也有一種意思。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理智的思考,一個是內心的好惡情感,故不同。第七識的“思量”是分別好惡的意思,指的是喜歡或討厭的那種情緒。

「彼為依此末那之意而生之識」的「彼」字,指的是第六意識,為什麼第六意識是依著末那識而生的呢?日常的經驗告訴我們,你的腦袋瓜常常在想什麼?要往哪個方向想?一般都是被自己的好惡情緒帶著跑的。當你內心討厭一個人,腦中整天想的都是很厭惡的情節;當你內心喜歡一個人,腦中整天想的都是很喜悅的情節。第六意識簡直就像是末那識的傀儡,所以說第六意識是“依主識”,第六意識它常常是依附著內心的好惡,來作為思考方向的。
所以誰才是第六意識的主人呢?答案是「末那」!也就是說,末那識的力量遠比第六意識要大得多了。人們一直以為腦袋瓜裡的想法是主角,一直在對治這個想法,那是大錯特錯的看法,找錯主角了!

佛經說:「末那識以第八識為所依。」那麼應該第八意識才是最後的主角,如此一來末那識又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呢?這點就在下文中解釋到了:「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法二執之根本,是持業識也(一切無明、造業的所在)。」末那識常因第八識的作用,而在胸口黃庭一竅中興起氣血的波浪,又在這氣血波動同時,攀附上貪嗔好惡的思量習性,這樣的好惡習性,便是「我執」與「法執」發生的根本所在,也是人們的內心升起無明及造業的地方。

從這段文中我們知道,“我執”在哪裡發生?在末那!“法執”在哪裡發生?也在末那!簡單的說,所有的“無明”都發生在哪裡?在末那!業力在哪裡造下的?也在末那!佛經中既然說到第七意識是攀附“我執”及“法執”等無明知見的所在,也是人們產生無明去造下累世業力的地方,那麼也就代表,只有從末那識的攀附知見下手,才能去除我執、法執、無明,及解除所有業力的繼續發生。

也就是說,在八識中,末那識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前六識及第八意識的力量,而成為一個修行人,不得不專注努力的焦點。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愩高我慢的時候、忌妒的時候、憎恨的時候,在哪裡發生這樣的感受呢?在末那!末那是持業識,真正讓你產生無明,讓你造業的是哪裡啊?是末那識!不是眼睛讓你造罪,眼睛無罪;不是耳朵讓你造罪,耳朵也無罪;眼耳鼻舌身意都無罪!只有哪裡才會產生無明?哪裡才會造罪?只有末那!造罪的不是前六識,也不是阿賴耶識。

這就是為什麼黃庭禪的課程,從一開始就叫你把腦袋瓜的想法都放它去飄,別理它,也別和它打架,因為腦袋中的想法根本不是主角,胸中那股衝動的感覺才是令你不能自已的主角,可惜的是人們一直找錯主角,一直在沉迷、在改造第六意識的想法裡打轉。可是,每當情緒衝動上升時,那些理智的想法一點也發揮不了作用。

雖然六根都有它的作用,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人們總是在情緒升起後,才在內心產生無明的。六根都是可以引發情緒及無明的誘因,思想當然是引發情緒的原因之一,但那只是一個很小的因素。最後真正在造業的是誰呢?是末那識!最後那無明及情緒到底在哪兒發生呢?在末那識!末那才是真正需要認清的主角。以下這段經文更可以證明這個說法:

唯識論四曰:「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好惡分別)勝餘識(力量超過另外七個識),故名異第六意識。」
第七識在聖人的教化裡面,為什麼另外取個名字叫末那,而不像第六識一樣叫做「意」,目的就是要把它們區別開來,避免眾生們混淆;這個末那識就是特別會分別好惡,特別會計較得失,分別你我,是屬於好惡情緒的範圍,因此與第六意識有別。
「恒審思量勝餘識」這句話,我們便可以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了,它的力量勝過餘識,餘識就指八識扣除第七識以外,都叫餘識,勝過眼睛,勝過耳朵,勝過你的鼻子,勝過腦袋瓜,甚至勝過阿賴耶!其它諸識沒有一項比得上它的。
因為第七識常常都存在著分別好惡的知見,常常存在著情緒的衝動,當情緒衝動一來,其它諸識一下子就全都變成它的奴隸,全都被這末那無明所用了!所以說第七識的力量最大。

台灣有一本雜誌,楊定一博士寫了一篇的報導,他是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女婿,專門研究養生,王永慶晚年的養生都是他在負責的,他發表一篇文章裡面寫到:「科學家已經發現,心臟旁邊兩三吋的地方,有個能量場,其強度為腦袋瓜的四千倍!」那個心臟旁邊兩三寸的能量場,所指的就是黃庭,也就是末那識。所以如果拿這能量場來與腦袋相比較,誰才是主角?當然黃庭才是主角了!
以前我有個學員,在台灣的某家公司任職。蘇聯解體的時候,因為沒錢,賣出了大量的資料,他們公司去買了一大批資料來,他說其中有一篇資料就提到:「腦波要動之前有一個訊號從胸膛先竄出。」他聽完黃庭禪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可以透過禪修覺察得到的。
我希望科技再趕快進步一點,速度快一點,我們實在是等不及,生命苦短,進步得太慢了!我們老是以科技尖端自許,其實科技還非常落後!如果我把地球的壽命形容為一天,有科技不過才兩秒鐘之前的事而已!這樣算是尖端嗎?其實才剛起步,像個幼稚園一般。然而我們非常傲慢,我們以為我們已經尖端到勝過老天爺了,但是到現在連黃庭的重要都還檢驗不出來!

第七意識力量勝過腦袋瓜四千倍,難怪腦袋瓜常常是它的傀儡,常常被第七意識過肩摔!人們常常不是討厭就是喜歡,但從來沒有搞清楚,討厭、喜歡是一種感覺還是想法?好比你現在看到一個你最喜歡的人,然後開始對自己說“討厭它”,你討厭得起來嗎?很難的。反過來說,你看到一個很討厭的人,但卻在腦袋裡告訴自己說“應該要喜歡他!”你喜歡得來嗎?很難的!因為第六意識鬥不過第七末那識,所以最後你覺得你很矛盾、很虛偽!

好比你知道你要愛這個社會,你要愛這個世界,你應該去做義工,做點有意義的事,可是當你內心的浮躁一直起來、一直起來的時候,最後你會因為內心的矛盾而放棄一切的義行!你會覺得你的愛不純淨,你會覺得愛得很痛苦、很虛假。這就是尚末純淨的第七識勝過第六識的結果,雖然兩個都叫「意」,但屬於情緒的第七識,顯然要比屬於理智的第六識強大得多。

聖人為什麼要另外取一個名字叫末那識呢?就是因為第六與第七識兩者都會發出意思。為了區分他們的不同,因此再立一個不同的名稱,顯示出第七識才是真正的主角。

佛經中已經明白告訴我們,第六意識是依著第七意識的,可見主角是第七識,而不是第六識。此時你心裡馬上會產生一個疑問:「力量最大的應該是潛意識才對啊?因為第七意識是依著第八識的呀!」
然而你不要忘了,第八意識雖然會含藏很多過去的訊號,但是那些訊號卻是本無意義的,是本來無一物的。第八識就像電腦的硬碟一樣,它能儲存很多的資訊,就像電腦諸存了很多的零跟一,零跟一。但零與一的真相卻不代表任何好壞、高低、榮辱等意義的!然而這些零與一呈現在螢光幕上變成畫面時,卻給人們帶來美醜、好壞、高低、榮辱的感覺,因此最後左右人們觀感的,是那個螢幕,而不是硬碟。

這就像第七識與第八識的關係一樣,雖然第八識主控第七識所有的感受變化,但第八識的訊號沒有情緒的意義,情緒好惡的意義是第七識的主要功能,因此無明只在第七識發生,也只在第七識結束。因此一個掌握重點的修行家,必定會專注在「末那識」的分別取捨上用功,而不必管第八識在累世裡到底儲存了多少零與一。這便是如來佛為什麼提倡「直指人心」的修持焦點,而不談其餘的原因。如來佛所說的「人心」即是好惡取捨的心,也就是「末那識」及「黃庭」的意思。

現在您瞭解為什麼我說末那識的力量勝過潛意識了嗎,因為一個訊號或事件還沒植入潛意識之前,它之所以被植入潛意識,就是由末那識所主導出來的戲碼!是因為當時末那識對方寸內的氣機起伏生起了一個無明、分別取捨的知見,而造成那樣的氣血形態被記錄在潛意識裡。也就是說潛意識的任何記錄,當初都是由於末那識生起貪嗔取捨知見的一瞬間,被植入潛意識的。

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既然貪嗔好惡等煩惱,是經由末那識的無明,而植入潛意識的,那麼現在你要拔掉堆積在潛意識中的訊號,就得把握在末那識有氣機感受發生的時候,趕緊往內觀照氣機感受的實相,千萬別再對它分別取捨,那麼當下就拔掉了一個好惡分別的知見,當下就消去一重內心的積業了!

好囉!第七識已經摸到啦!就在胸口兩乳正中處,深度兩三寸的地方。那麼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可以摸到位置嗎?千萬別懷疑!就像前七識一樣,第八識也是在你自己的身上,既然在你的身上,就肯定摸得到!

一個人也許教了好久的心理學,「阿賴耶識」這個名詞也許他每天在嘴上說了無數回,但那只是一個大家公認的深奧名詞罷了,誰也不曾跟它碰過面,更別說用手摸到它了!但今天我們要大膽的在自己身上摸摸看!

現在我們來看看佛經中怎麼解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心識名。八識中之第八,有情根本之心識。譯曰無沒(永遠都在),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又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起。「三界唯一心」之義,即由此識而立。」

阿賴耶識也是心識的名稱之一,是所有心識的根本,它才是心的本源,永遠都不會消失的心,是沒有分別取捨的心,故名「真心」!至於“末那識”則是人心、是貪嗔好惡的心、是無明的心!解脫了末那識中分別取捨的無明束縛,看出了方寸中氣機感受的實相,那時全身就剩下一個第八識的作用,全身都只剩下「真心」的作用,再也沒有無明的發生。

什麼是「無沒」呢?就是一剎那也無法離開你的東西,正如中庸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剎那都無法離開你的,才是你生命的本質,才是你的「道」。想想,天地間有什麼東西,是你一剎那都無法離開的呢?若有的話,就是組成你生命的那股「能量」,也就是老祖宗所說的「氣」吧!它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是心的根本,也是八識的根本,因此叫「根本識」。

「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意思是說這個阿賴耶識用在你生活的每一刻,眼睛可以看因為有這個氣,耳朵可以聽因為有這個氣,晚上睡覺你還記得呼吸,因為有這個氣,它能夠主管你的任何一分一秒鐘,它永遠不會不見的。

那麼第八阿賴耶識在哪裡呢?它就隱藏在充沛全身的那一股「氣」裡面!而氣在哪裡呢?如何感覺到它的存在呢?這很簡單的,現在大家一起來跟著我拍拍手,拍十秒鐘然後停來,感覺一下,現在你感覺到兩隻手掌裡有什麼感覺呢?你會說:「麻麻的!」那個麻麻的覺就是隨時都存在身體裡面的「氣」,還沒有拍手以前就存在了,只是還沒有拍手以前比較微弱,不容易清楚的感覺到罷了。

當你知道「氣」就是那個細細麻麻的感覺之後,現在你雖然不用再拍手,但依然可以感覺到你的手掌裡面,還是有一絲絲細細麻麻的感覺存在著,只是比較小而已。其實它隨時都在身體的任何地方,既使沒有刻意拍手,只要你定下心來仔細感覺一下,它隨時都在的,從你有生命以來一直都存在身中的任何角落,既使以後當神當鬼也都還可以在我們的法身中,感覺到它的存在,所以才叫「無沒」。

有的同學說:「我感覺不到!」我說:「你知道你的手還在嗎?」他說:「知道、知道!」你為什麼知道你的手還在呢?就是靠「感覺」!而所有的感覺都是身中的那股「氣」所經營出來的。

也許你會問:「是誰去覺知呀?」氣本身能覺知,不必等誰去覺知它!因為「覺知」正是氣的心識功能之一;誰去思考?氣本身能思考,不必誰去感覺它的思考,因為「思考」正是氣的心識功能之一;誰在記錄?氣本身能記錄,不必誰去指使它記錄,因為「含藏記錄」也是氣的心識功能之一。它自給自足,並供給八識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心可以有覺知的功能,心可以有情感的功能,心可以有思考的功能,心可以有含藏等功能,這通通都是氣裡面所具備的功能。

那麼那股氣在哪裡?我如何感受到它呢?散佈在全身的那個細細麻麻的感覺就是了,那是氣存在的基本感覺。我這樣說好吧!全身的氣佛家叫做「法身」,而裡面的記錄功能叫阿賴耶識,它是儲存所有訊號的基本盤,但這些記錄並沒有好惡的意義,它只是會儲存。其它諸識也都是這股氣的作用,只是顯示的功能不同而已,所以前七識都是依賴在第八識(氣)上才能起作用的。而第八識就是散佈在全身的那股氣,也就是存在每一寸肌膚裡的那些細細麻麻的感覺,現在你可以摸到第八識了。

而為什麼又說第七意識勝餘識呢?因為前六識及第八識的作用,最後都匯集到你的胸口方寸內,也就是末那識裡,才產生貪嗔好惡等無明的。八識裡唯一會產生無明的只有「末那識」!因此從修心的角度來說,它總是變成最重要的主角,佛陀「直指人心」所指的,也正是此識的所在。

又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阿賴耶識是儲藏一切生命經驗的基本盤,它自有這個功能,你問我為什麼我無法回答你,任誰也回答不了你!就好像我今天買了一部超級電腦,功能無比精密,但我不需要瞭解它如何設計及製造的所有細節,我不是想要當工程師,我不需要去解剖每一個螺絲,也不需要解剖裡面的電路,我只需要學習一下怎麼使用它就可以了,對不對?所以你知道有含的功能,凡你的生命過的驗,它必留下記錄你知道這樣就夠了。

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起。」好比外面發生一個聲音,或一個畫面,裡面的氣機就有一動盪。三界裡面所有的動盪,驗證到最後,就只剩下這個心最真,什麼心?真正的心,感應非常靈敏的心記錄得非常清楚的心,毫無分別取捨的心,可以造成思考,可以造成感覺,不分別取捨,那個心就叫做阿賴耶識
所以三界唯一心之義,即由此識而立。」識的功能因這股氣的存在而立,耳朵的功能也因這股氣的存在而立,主宰思考的意識也因這股氣的存在而立,主宰情緒的末那識也因它的存在而立,人身的一切,都因這股氣的存在才能建立起功能來,因此說「三界唯一心,由此識而立。」

因此說阿賴耶識是真心,是道心,而黃庭則是「人心」!對修行人來說,重要的是觀照人心,因為出問題的是人心的分別知見,而不是本無分別取捨的道心。如果我們能面對黃庭裡面的氣機變化,依然不存分別取捨的知見,那這個毫無分別的正見,就和全身其它部位的氣都一致屆時周身處處皆自在,處處皆見真心。
所以一切的修練焦點,都是為了驗證到屬於黃庭內的「人心」知見空了之後,而屬於阿賴耶識的心就真了!因此「空心等於真心「真」與「空」是同一個詞,不是兩個不同意義的詞,這就是「真空」的真義。只是大家都把它錯解了!

這就是八識裡面,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末那識,甚至還為它開創了黃庭禪,因為佛經裡面明確的記載著它恒審思量勝餘識」!明確的記載它是我法二執之根本」!明確記載著它才是「持業識」,它是「無明」及「造業」的所在,是它一直在製造分別知見,一直使我們的心去造業,它的力量勝過其它七個的總合!所以其餘諸識都可以不談,只要末那識觀照出實相來了,其餘諸識都會跟著它走向正確的方向,連帶你的所有言談舉止,也都全會跟著走向正確、自在的方向。

黃庭禪的學員有個特色,都是旁邊的親友看到他的個性變了,然後報名參加的。我們的學員沒有告訴家人說「我變了!」是他們的家人發現學員變了。通常學員回去時,我都只會交代他們,用你以前的方式生活,不必改變太多,只是在與人應對時,多了一項觀照黃庭實相的功課,把這項學問用在生活中,因為處處都可以更自在,所以周圍的人都覺得他變了!

讓周圍的親友慢慢的發現你的不同,千萬不要學完黃庭禪後,馬上回去對親友說:「我學了一個很高竿的禪學!好的不得了!」這下可了,大家馬上圍成一團急著來試試的功力!他們會用各種刁難的手段試試你想盡辦法讓你動怒!最後你一生氣,他們就笑著說「你看!果然沒效!呵呵!」
所以呀!我們低調就好,平日你只是在生活中對黃庭的實相多一個觀照,慢慢的因為控制你的力量消除的時候,你可以不用這麼大聲可以不必那麼樣刁鑽你可以不必要那害羞你可以一點你可以堅強一點你可以比以前更開闊…有一天你終會發現:「奇怪了怎麼不一樣了!有彈性了!自在了!」這就是黃庭禪的可愛處。

一般人總是以這個心理學的結構圖為金科玉律:思想情緒行為結果思想引起情緒,情緒引起行為,行為引發結果,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您有沒有想過,引起情緒的因素真的只有思想一項而已嗎?、意、阿賴耶的任何發生,也都能引起末那識中的情緒!包括某一種刺激性的食物吃多了也會,居住的地理,星相的轉移力侵襲等,這一些都常常能引起末那識中泛起情緒反應

引發情緒的原因有很多,要從原因去對治的話,哪對治的完呢?然而懂得守簡御繁的人會發現,不論你常常有多少情緒,但它總是都在末那識(黃庭)發生而已!換句話說,真正的煩惱痛苦,其實只發生在黃庭一竅中的一股股浪潮而已!而那一股股潮的真相,卻本自安寧,本來沒有好惡的意義。這麼一來,想要徹底的解脫情緒上的煩惱罣礙就好辦了,只要這一竅裡的浪潮去作實相的認識就可以徹底解決了!從心中去認識本質就對了,因此佛家有「萬法」及「直指人心」的教義!

一個人的行為正不正,甚至結果順不順,其原因都是「末那識」的知見正不正所操控出來的。而可能誘發情緒的無數個因素能不能起得了作用,也都得看這個末那識裡面的知見到底正不正來定論的。要正要邪、要煩惱還是安寧,都得回到當下的黃庭來檢驗才有個著落。

因此要解除你潛意識裡面所有控制你的含藏種子,不必到前輩子,也不必到上上輩子,而是在當下的黃庭中見真章的。這些追求前世的課程當然你可以學,而且可以讓你靈魂其實不死的,對內心也能起一些療癒的作用。但想要解決你當下內心的貪嗔煩惱不必到前世去,為什麼?因為記載在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記憶其實相也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訊號而已一個本無意義的氣機起伏而已,而真正讓它產生無明、讓它分出好惡分別的意義,卻當下在黃庭中所發生的!

所以不論業習它累積多久,不論它千秋億萬載,它都只能發生在當下的內心裡而已!只要它以氣血的形態浮上黃庭的那一你不對它起分別,不對它起無明的知見,那個貪嗔煩惱的業習當下就要被拔除了!就這方面來說,你根本不必到前世去解決。

有個同學告訴我說:「張講師你知道嗎,我已經催眠到第七世了!」我說:「非常恭喜你,你的前七十世、七百世什麼時候會催眠到呢?」想想,你有多少生命可以這樣一直挖呢而這樣挖前世記憶,雖然為你的際遇提供了一個解釋的說法,但那有助於你解除內心不斷泛起的貪嗔知見嗎?有助於你昇起內在的實相與本質嗎?

一個學問究竟應該要把很複雜弄到很簡單,讓眾生可以執行好呢?還是很簡單弄到很複雜,好賺取你的讚嘆好呢?哪一項才對眾生有長遠利益呢好比你認為發明一部車要十隻手才能開好呢?還是一根手指頭就能夠掌控比較好呢?

我以前在學經典的時候讀到中庸,我總是在想:「內觀是觀什麼啊?是不是觀看看有沒有超能力啊?會不會觀到有透視眼啊?會不會看到肝,看到還是怎樣?或是隔岸可以發功啊?我用盡腦,不斷的用想像力去用力創造啊!過了好久,依然一無所獲!還好這段過程裡面我一直在研讀經典,有一天我看到中庸裡面有一句話子思說:「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那句話實在是太打動我了!它吸住了我的注意力!

夫婦就是男女嘛,「夫婦之愚」就是一般愚夫愚婦嘛!菜市場賣菜的也能懂、做工打雜的、沒讀書的也都能嘛!我就在想,我不比他們啊!他們能懂,我不能懂嗎?論起別的不敢說,論起「夫婦之愚」我也應該夠格呀!他們能懂,是個很平實、很簡單的東西嘛!對不對?肯定的!千萬不要再往很複雜、很玄奇的方向前進於是我大幅調整了觀照與修行的方向,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事後也證明,那真是太平常了,平常到所有的人都忽略它,都看不上眼,以至於最後成為一項絕學!

曾有學生拿了一張類似心靈課程的流程圖給我看,他們把解脫的步驟畫成一張流程圖,總共畫了一百多個步驟,那箭頭在紙上一直繞一直繞一直繞,繞到第一百個步驟終於解脫了!看了直搖頭:「十輩子再加上金山銀山來學吧!」

六祖壇經上面,六祖拜五祖為師,個晚上五祖用袈裟把窗子圍起來把道傳給了六祖,然後半夜三更六祖開始跑路逃難!從此之後再也沒有見過五祖一次如果那個法不是非常單純、非常簡單,而是像那張流程圖那樣復雜的話,請問六祖憑什麼能修成啊?

有些人把簡單的事弄得複雜了,他們觀想著哪一個脈輪,用意念帶著它轉,一會兒順著轉,一會兒逆著轉,有的還試試用八字型轉轉看,聽說這個符號叫無限大”,聽說很補身的!等過了一陣子不好玩了,然後再去問他的老師說:「老師啊,再下來怎麼辦的老師:「你千萬別亂來啊!造化進行到哪裡每天都得跟我報告,不然會很危險的!」然後他去問另外一個老師,又說:「你前面那個老師教錯了!照那樣做你會倒霉的!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最後你不曉得聽誰的好,對不對呢!

眾生真的好可憐呀!因為你總是喜歡複雜的,這樣看起來比較有價值;因為你喜歡靠老師的流程圖,而不喜歡靠著你的本性!如果你靠本性,須要這樣流程圖是你的老師造的,而本性是老天所造的,你要相信你的老師害,還是老天爺害?老天爺造了一個大導師在你的本性中,並且把它的頻率調整得完美無缺,叫你什麼都別做,連分別它都不可你不相信你是獨一無二的,不想信你已具足一切最圓滿的法!

你根本不相信!所以急著向外借什麼光?求什麼愛?採什麼氣?對嗎?我有好多同學到了中嶺山看到這麼美地氣這麼好,哇站在那裡就開始吸氣啊他說吸得能量很飽,改天還要來吸?我說就跟吃完一碗飯是一樣的,飯有沒有能量?有呀!吃了也會飽,不吃又餓了!但那跟修心修性有什麼關係啊!萬物都有氣,地理也有氣,你盡管拿吧!但是從外面進得去的就跑得出來啊!只有從本性裡面長出來的,才是永遠都屬於你的啊!

修行只能靠自己,從靠別人,你只能靠著智慧者,點開你一條路!我能指引你方向但卻沒有辦法帶你到那裡去連如來佛都說他沒有辦法渡你去西方,這件事你得要靠自己!但你怎麼渡自己?雖然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東西非常的精細複,但你要相信,最究竟的那個修行方法必定很簡單「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嘛!「一切具足」嘛!

現在您可以摸到阿賴耶識了嗎?可以的,此刻它就充沛在全身的「氣」裡面,全身那個細細麻麻的感受就是「氣」,也是你的「法身」,永遠含藏著有關你的一切,永遠都不會離開你的。

如果你去搜尋大藏經,看看佛經裡怎麼解釋阿賴耶識,你將會看到很多寫著「阿賴耶即法身」「法身即阿賴耶」,這樣的話多到簡直一籮筐啊!為什麼阿賴耶識又叫做法身呢?法身就是全身的氣,人死後出脫殼而出的那股能量就是「氣」,也就是你真正的生命,佛家稱它為「法身」。阿賴耶的含藏記錄功能,就隱藏在那股氣裡面。產生好惡情緒的時候,則只呈現在末那識,也就是黃庭一竅中。

為什麼黃庭禪的焦點一直放在觀照末那的實相,為什麼我們在兩天的禪修課程中沒有給你一句道德勸說的話,或是一句安慰的話!因為那一些你早就已經都懂了,聽到都不想聽了!從小學一直學、一直學到現在這麼大了,怎麼樣才是為人處世原則?怎麼做才對己對人都有利?我們應該怎麼去愛人?這些不必我再花時間重複饒舌提倡的!

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說:「有玩具要跟同學分享哦!」、「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哦!」、「看到同學有好的表現我們要為他高興哦!」這些都對吧!但你現在看到同事有好的表現,有沒有為他感到很高興?你看到同事升官發財你有沒有很高興?嘿!這些基本常識還需要我在禪修班上來教嗎?不需要的!小學就教過了!但每當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時,你真的為他們感到很高興嗎?你深深的為他們祝福嗎?還是有點吃味呢?你那裡怪怪的?黃庭!為什麼你祝福不來?問題就出在你的「黃庭」!

你人生中一切的捆綁在那裡發生?都在「黃庭」!你可能講了很久,說要把所有的框架全部打掉,要徹底的解放,但是你的框架模式依然存在於黃庭,由於你未曾正眼看過污損的祭壇,連一眼都不曾看過,所以它一直都堅固的存在!

你告訴我說:「我都修心三十年了!」可惜,三十年來你連心一眼都不曾看過內在的祭壇核心「黃庭」!因此你不知道它究竟怎麼了?你不曾專注在這個唯一的焦點上一秒鐘,你所看到的都是腦袋瓜的想法,你以為最好的辦法就在於要如何去改變潛意識!但我告訴你,潛意識不必改變!因為潛意識裡所含藏的東西,都只是一些訊號,那些物理訊號從來沒有好壞的意義,發生貪嗔好惡等意義的是你的「黃庭」!
況且經典告訴你,你的自在就在當下,不是回到過去,也不是活在未來!你要在潛意識還沒有改變的這個當下就能自在,而不是等多久以後才能清理乾淨,才能得到自在!所有的經書都告訴你這一刻就可以快活,不是嘛?潛意識隨時都在的,因為潛意識的功能就是記錄,它能夠記錄過報所發生的一切是非常正常的,你要為它的功能正常而感到高興才對,但重要的是你可以學習還給它實相,你能讓它在,但也可以讓它對你毫無影響!只要在它一竄出黃庭的當下,了無分別取捨的放任那能量的自在,當下就能得到快活。你要在各種境遇及情緒下都能快活,這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

這第七末那識,為生死無明的根本識,也是一切修持的總歸根處,若欲了此生滅心者,須當打斷第七末那識的命根,令其大死,不再現出分別好惡的情識,而後法身才能大活,造化才能大行。佛家為了提倡這種修持的焦點,便稱它為「打七」、或「打佛七」。但現在的人已不知道「直指人心」到底要指向哪裡?不知道這「打七」要專注在哪裡?於是便把舉辦七天的禪坐營稱為「打佛七」!此乃迷失焦點所致。

最後我舉個簡單易懂的「八識盆」的例子,來說明八識的關係:
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水盆,在水盆的邊緣上畫了六個點,每當我們敲擊水盆上的任何一個點,裡面的水都會泛起一波波的漣漪,而且你會發現不論你敲哪一個點,那漣漪總是往水盆的中心點匯集過去,在水盆的中心點產生一連串的起伏動盪。雖然水盆中間的點是所有漣漪的匯聚處,它常常會搶走人們的焦點,但它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因為仔細看那一個點裡面的真相,也不外是「水分子」而已,這個真相與水盆其它任何一個角落的水,並沒有任何不同的。

這個現象很像我們身上的八識作用,現在我把水盆邊上的六個點稱為眼、耳、鼻、舌、身、意;而中間那個所有漣漪匯聚的感應點就是「末那識」,也就是「黃庭」;而那盆水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法身」,或是老祖宗所說的「氣」,所有過去的記憶,都是記錄在「氣」裡面的。不論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中的哪一識與外緣發生作用,藉由全身氣機的共振,最後那一波波的訊號總是往黃庭中匯聚,並在黃庭中起伏感應,這個起伏的感應,常搶走人們的焦點,讓你產生很多愛恨情仇等心情的感受,讓你產生很多分別意識、很多的無明。

但一個善於內觀的人,仔細定下心神來感覺一下黃庭中的氣機,卻發現黃庭內的真相,實際上與身體任何一個角落的氣,並沒有任何不同的。它本來可以不代表任何意義的,不論這股氣裡面已經含藏了過去歲月中所記錄而來的訊號,但仔細看看黃庭中那股氣的真相,也可以不代表任何愛恨情仇的,也可以本來清真無物的。當你悟透了這點,並在身中實施得來,就是一個「明心」的人,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也是一個不必花時間去清除潛意識,就可以不受潛意識控制的人了!希望這個淺顯的例子,能幫助你對自身的八識,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今日諸位已經在自己的身中觸摸到七、八識的所在,如此一來八識總算是在你的身上獲得圓滿了,才不至於讓你為了總是缺少了最重要的兩項而感到疑惑,才不至於使得「直指人心」的絕學,淪為指不出一個可以觀照的位置而感到沮喪。希望這個失傳兩千多年的往聖絕學,能再度喚醒世人對自己「內心」的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